首页 玉环 视听 聚焦 评论 图片
在不断改革中守护好高考公平
2017-06-09 08:46:1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崔文佳

  今天,高考的形式与内容均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它依旧是公平度最广受认可的一种人才进阶方式。当规则意识尚未充分渗透到社会的细枝末节,统一的刚性“量具”更不可或缺。为国选才、为才开路,这样的基调决定了高考无论怎么改革都必须以保障其公平性为首要准则。

  连日来,高考以绝对热度成为焦点话题。考场内,940万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外,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恢复高考40周年的节点引来抚今追昔的感慨,“全民护航”的公共保障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角度各异的作文题激发起人们的创作热情,满腹经验的过来人诉说着“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这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正收获着世所罕见的关注。

  高考何以成为一年一度的盛大社会活动?一大原因就在于它始终以它的公平性,成为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促进阶层流动、增进社会公平的重大使命。国人对公平问题历来敏感,“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身差异不可怕,关键是要机会均等。高考的魅力就在于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官二代、富二代也好,平民子弟、寒门之后也罢,都要靠分数说话。唯一且恒定的标准,传递着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面包会有的,只要你努力。

  四十年来,高考一直在持续改革,与时俱进。经过时间沉淀,改革的脉络清晰可见:追求更科学的考试设计以更充分地考察人才、发掘人才,让更多学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而实现更公平的社会进阶。考试科目上,从文理分科到“3+X”科目方案,引导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特长;考试模式上,从“学三年,考三天”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意在打破“一考定终身”;录取环节上,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增加重点高校录取农村学生的名额,弥补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得益于这套不断优化的选拔机制,千千万万人实现了人生跨越。

  今天,高考的形式与内容均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它依旧是公平度最广受认可的一种人才进阶方式。毋庸讳言,在部分批判者眼中,高考俨然成了“万恶之源”,“高考导致中国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减少高考科目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等质疑之声不一而足。这里头,有多少是客观事实,又有多少是偏激情绪?一方面,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深造以改变命运、成就未来,仍是社会大多数的人生选择,这是全社会对高考“桥梁作用”的共识;一方面,当规则意识尚未充分渗透到社会的细枝末节,公平就还不足以得到充分保障,这时候,统一的刚性“量具”更不可或缺。在动态改革中最大限度地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是高考的务实选择。

  奔着问题去,改革这“关键一招”才能有的放矢。当前,国家的人才需求、考生的代际特征,为高考改革提供了具体的指向。今日中国需要的是高素质公民,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建设者,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00后”考生已初登高考舞台,成长于21世纪的他们,面对着更多元的人生选择,眼界更开阔,思路更敏捷,创新创业的潜力巨大。衡量和培养这一类人才,很难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与之同时,在高考的大棋盘中,利益主体各有诉求,社会舆论各执一词,在这种环境下,高考如何改革才能确保科学公平,让最大多数的考生及其家长们信任,其难度恐怕不低于考生笔下的试题。当前,全国已有30个省份拿出了高考改革方案,一场自上而下的制度革新正在进行,我们期盼随着顶层设计应时而变,能够倒逼出整个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教育,是民族强盛之基,也是社会公平之始。钱穆先生在评价科举取士的历史贡献时曾说,“此1000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高考,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类似功能,以公平机制为国选才、为才开路。这样的基调决定了高考无论怎么改革都必须以保障其公平性为首要准则。希望相关部门拿出至纤至悉的审慎与攻坚克难的魄力,在动态改革中回应公众对国家未来和个体命运的深切期待,用更好的高考制度呵护朴素的信仰:努力就能改变命运,奋斗就能放飞梦想。


[责任编辑]:章雪丽
[原标题]:在不断改革中守护好高考公平
[原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7-06/09/c_1121112751.htm

专题报道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网络中国节·春节
2024新春走基层
一步一履总关情
在”浙“里看见全民反诈
“援”味生活 深情回望
开展“扫黄打非” 共筑精神家园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图片新闻

坎门:“乡村艺校”热闹开课 坎门:“乡村艺校”热闹开课

大麦屿:专家现场支招 为健康加“骨”劲 大麦屿:专家现场支招 为健康加“骨”劲

芦浦:线上线下齐发力 严防毒品原植物种子落地 芦浦:线上线下齐发力 严防毒品原植物种...

清港:巧手做青团 巾帼倡清廉 清港:巧手做青团 巾帼倡清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主管  玉环市传媒中心承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2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3]31号;浙ICP备09058876号;浙公网安备33102102331084号
© 中国玉环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无限玉环

玉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