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环 视听 聚焦 评论 图片
以特色文化破解同质化困局
2025-04-03 14:29:36  来源:中国玉环新闻网  作者:玉平

  在肇兴侗寨的鼓楼前,当无伴奏的多声部旋律穿透晨雾,侗族大歌以天籁之音叩击着现代文旅产业的痛点——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古镇民宿与网红打卡点中,守护文化本真,激活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怎么抓好旅游呢?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吊脚楼、侗族大歌等,这些民族的特色,要传承好弘扬好,在文旅融合中更好彰显它的光彩。”这不仅是对非遗保护的期许,更为文旅融合指明了方向:唯有让特色文化成为产业灵魂,方能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大歌”。

  一、文旅产业的“堵点”透视

  当前文旅市场正陷入一种尴尬的“复制粘贴”模式。从江南水乡到西南古镇,青砖黛瓦的街巷里充斥着雷同的义乌小商品,非遗展示沦为拍照背景墙……这种“去文化化”的开发,恰如用工业化模具生产手工艺品,虽能快速变现,却磨灭了文化的独特性与生命力,也终究会被消费者抛弃。比如曾经占领网红店铺、网红景点的“想你”路牌,已成为人人嫌弃的土味路牌,#忍网红路牌已经很久了#的话题曾经还冲上了微博热搜。工业流水线上的温情早已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你即便在月球上“想我”,我也不会心动一分。

  资本逐利下的畸形开发。目前,文旅项目已逐步沦为快速变现工具,资本倾向于复制成熟模式以降低风险。从丽江古城的商铺一条街到各地雷同的“天空之镜”打卡点,标准化生产挤压了文化独特性,导致千镇一面、万景同质的困境。

  审美霸权下的空间殖民。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培育的“网红审美”正在实施文化空间殖民。比如民宿统一采用ins风白墙+原木设计,彻底抹杀地域建筑特色。这种审美专制不仅导致景观趋同,更可怕的是让公众逐渐丧失审美多样性认知。

  创意生态的制度性枯竭。文旅创新面临“原创死亡螺旋”——独特设计易被抄袭,而维权成本高昂。某景区耗时三年研发的夜游项目,三个月内被全国复制,原创团队血本无归。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制度环境,扼杀了微观主体的创新动能,最终造成市场同质化内卷。

  二、文旅融合的创新突围

  在当今文旅产业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各地文旅必须面对的挑战。特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正是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

  人无我有。深挖地域性基因,构建文化防火墙。聚焦区域不可复制的“文化源代码”,如少数民族巫傩文化、古村落建筑营造技艺等,通过数字化建档+活态传承形成独家IP库。建立“文化基因认证”制度,对非遗技艺、方言景观等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与高校合作开发沉浸式剧本体验,让游客成为文化解谜者。贵州侗族大歌与AI作曲结合,创造“声景交互”夜游项目,既保留原生态内核,又形成技术壁垒。

  人有我优。在网红打卡点基础上植入“五感体验矩阵”,视觉层引入AR增强现实复原历史场景,听觉层设计环境音景叙事,触觉层开发可带走的非遗手作材料包等打造体验升维链。建立“文旅创新飞地”,加大政府补贴,通过为原创团队提供快速迭代实验平台等方式,通过游客大数据实时反馈优化产品。

  人优我特。培育文化微生态以“微更新”替代大拆大建,发展“家文化体验户”,比如将老茶农院落改造成茶禅体验空间,篾匠工坊转型竹编手作课堂等。建立“文化养料反哺”机制,将文创收益按比例投入地方节庆复兴,如徽州村落用民宿收入重建“祠祭”传统,让游客参与宗族仪式,形成“在地文化-创意转化-社区反哺”的可持续闭环。

  文旅融合,共生共荣。特色文化,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引流密钥”,亦是文化自信的“声纹标识”。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今天,唯有让特色文化成为文旅产业的“基因图谱”,让创新成为“进化引擎”,才能在同质化迷雾中,奏响高质量发展“宏章”。


[责任编辑]:张滨
[原标题]:以特色文化破解同质化困局
[原地址]:

专题报道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我们的节日·清明
2025全国两会
蓝话筒丨玉环普法
网络中国节·元宵
网络中国节·春节
2025新春走基层
网络中国节·重阳
我们的节日·国庆
网络中国节·中秋
图片新闻

市集摆摊 市集摆摊

玉环的这群孩子,在全国舞台上太优秀了吧 玉环的这群孩子,在全国舞台上太优秀了吧

井里有什么? 井里有什么?

台阿展翅飞 天涯若比邻 台阿展翅飞 天涯若比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主管  玉环市传媒中心承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2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3]31号;浙ICP备09058876号;浙公网安备33102102331084号
© 中国玉环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无限玉环

玉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