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环 视听 聚焦 评论 图片
“重走支青路”系列报道后记——百感交集的旅程
2013-12-18 11:46   来源: 今日玉环   作者: 史洁舲 /文 蒋明 阿宝 小史/摄


在中俄边界室韦镇的农家小院帮老伯干活。

    8月1日傍晚,在历经14个省份、12000多公里的一路狂奔后,“重走支青路”的“悍马”车队终于凯旋。20天的长途跋涉后重回家乡怀抱,此时再看玉环,大家都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熟悉。
  
    从寻访之旅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心里自作主张地把自己当成“悍马”的其中一员了。然而我的驴友们却始终把我作为“随军” 记者来尊重,使我享受到了别样的关爱和厚待。在一路阅读艰辛、体验快乐的同时,在试图梳理脑海里沉积多日又不断重叠的精彩画面的同时,我总在想,人类永远不可能停止对梦想的追逐是因为人生需要对自我的皈依和涅槃。而旅途中结下的友情又是多么纯真而美好,它远离一切功利,总是与美好的事物、景致交融在一起,时时唤醒我们的心灵,在我们一生的记忆里都将焕发出温馨的光彩……


在红军西征纪念馆采访。


采访台州支青莫剑设(左一)。

采访留守延寿的坎门支青(左一、左二)

    可爱的“悍马”驴友

    我的十一位驴友,他们来自我县的各行各业,身份、性情与生活习惯等均大相径庭。但我仍能在逐日的甘苦与共中洞悉了他们的可亲、可敬与可爱。他们以各自的光芒折射着“悍马”的精神内涵,他们是我车窗内的风景,为此,我从心底爱上他们,为自己能走进寻访之旅倍感幸福并暗自庆幸。

    队长伟哥,肩负重任,自始至终操心着队里的一切事物,偶尔也聊发少年狂,但头脑里的弦却一刻也不曾放松。他经常通过对讲机给大家讲笑话或唱歌,试图为大家解除旅途困乏。有时还即兴高声朗诵些什么,我说他具备豪放派诗人的气质,似乎并不为过。

    掌舵3号车的蒋伯年纪并不大,在“悍马”俱乐部里却是口碑一致看好的德高望重的重量级人物。他是筹备此次“重走支青路”活动的重要成员之一,为人淳朴敦厚,毫不张扬,大家都称他是最能体现“悍马”精神的人,每一细节处我们都能体会到他谦让温和的长者风范。每天清晨,蒋伯总是早早起床悄悄把三辆“悍马”车擦得亮亮的,让它们重抖英武之气。我想,蒋伯处处严于律己、后人之乐而乐的作风与他几十年身为民警的职业是密不可分的。

    沉稳内秀的阿宝,言语不多,每天端着他心爱的高级“大炮”走东跑西,被我戏称为专门配备的“摄影记者”。为了及时发回报道,阿宝的手提电脑经常被我无偿占用,就连炒股信息也无暇顾及。好几次清晨眼睛还未完全睁开他就被我催促着筛选图片,还要耐着性子帮我把稿件和新闻照发到《今日玉环》的邮箱。因为是手机上网,他临行前存入的话费很快就被花光了。难怪这位仁兄总是人前“抱怨”我不胜其烦了。

    “黄梅童”先生,博学多用,才思敏捷,能言善辩,是队里最活跃的开心果。他通过对讲机开设的“小喇叭广播”在三辆“悍马”车中一路传送欢歌笑语,成为此行的经典美谈。他还是摄影发烧友,是队里的义务摄影师。此兄因工作关系在旅途至三分之二时独自返程,临行前在“小喇叭广播”里举办了精彩的“告别演唱会”。在漠河街头与大家一一拥抱告别时,他几乎要泪洒异乡……

    热爱赛车的“轮胎”兄曾是一名获奖的业余赛车手,被我仰慕地称为“飞车王”。这次出行,他也想过过飚车的瘾。在一马平川的平原和大漠上,他喜欢和队友换着车子开,陶醉在别人享受不到的乐趣里。然而在草原上,他与阿宝一样,想骑马竟又不敢碰马,有着男子气之外的另一种孩子般的可爱。

    “轻松驿站”温文儒雅,无论走到哪儿,饭前总喜欢弄一两瓶啤酒解渴。他在1号车、2号车和3号车要“轻松轻松”的共同呼声下,羞答答地在对讲机里亮出他闷闷的、稚拙可爱的歌声,让人忍俊不禁。我在捧腹之余,力推“轻松驿站”为“悍马”最佳男歌手,大家一致鼓掌通过。

    活泼可爱的林贵妃,充分发挥幼儿教师能歌善舞的优势,为队里带来了无数欢声笑语。她是“小喇叭广播”的主持,只要她一亮嗓子,大家就倍感提神。我曾住在她的帐篷里,与她一起奋战在难忘的抗蚊第一线。也是因为我,天性开朗的她不得不约束自己的睡姿,这让我倍感内疚和不安。

    2号车的“双环”与“南大岙”,为人热情豪爽,看似粗线条,但对同伴的照顾总是细致有加。每到一地,只要有他们的朋友和客户,就会尽力安排改善大家的食宿。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虽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主,但仍能以大局为重,始终与大家站在同一条战壕里,同享甘苦。

    冬飞的温婉贤淑、伟敏的乖巧伶俐也是身为同性的我由衷喜爱的。身为知识女性,她们有着常人未必了解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勇气。她俩一个是队里的“财政大臣”,一个是“内务总管”,身上的担子并不轻,但总是行影相随,配合默契。
 
    憧憬与祝福

    7月13日,我带着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的一丝紧张和憧憬踏上了“重走支青路”的旅程。之前的一周,我在为此行做积极的准备:玉环支青情况简要调查;采访典型返乡知青;查找相关资料、观看相关碟片并逐步记录整理等等。此外,我按照列好的清单配备旅途必须的一切用品。

    上车前的那一刻,我发现车上除了同伴的行囊还多出了好多货物。伟哥和蒋伯告诉我说,那是留守玉环的“悍马”驴友们生怕大家吃不惯外地饭菜特意送的大罐泥螺、醉鱼、紫菜、虾皮、开胃的零食和一箱箱的水果。还有几大盒的冰糖燕窝,据说喝了对帮助大家克服北方干燥的气候很有益处。我一边真切地感受着这份驴友之间的情谊,一边感慨:他们的心可真细啊。

    当天,我们在大家的款款祝福和殷殷期待中踏上了万里征程。

    作息和饮食

    我们的整个行程都被安排得十分紧凑,每天几乎都是马不停蹄的。往往是车队沿着既定的路线开到哪里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在哪里安营扎寨。抱着发扬当年支青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般情况下大家因陋就简住帐篷,队伍如需整修或野外条件不允许搭帐篷时才去住旅店。这次,为了照顾我写稿,队伍特意安排大家住了几次旅店。

    众口难调。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克服的。我们途经的每个地方,风土人情纷繁,饮食文化多样,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与家乡的口味有着极明显的区别。吃惯了海鲜和清淡口味的驴友们一边努力克服饮食不惯,一边仍坚持吃当地菜肴,把这当成了另一种锻炼。尤其是进入陕西、宁夏一带,每天面对的除了拉面还是拉面。在内蒙古的几天里,每天面对的除了羊肉还是羊肉。

    比起我的同伴们,我的适应能力自愧不如。在陕西、甘肃、宁夏的那几天里,我在连续多次遭遇拉面后开始疯狂想念玉环米面,然后一看到面店就害怕,一看到面条就反胃,往往一碗面端上来很努力地吃上三两口就搁下筷子。在内蒙古,我也尽量只吃蔬菜喝酸奶吃少量的羊肉。加上旅途劳顿,夜里赶稿,于是“随军”记者减肥神速……
    
     享受凉爽气候

    在一路北上的旅途中,除了收获寻访支青的意外惊喜,我也不时地在心里拿各地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交通状况和城市面貌等状况与家乡玉环作默默的对比。

    这其中感受最直接的大概要属南北巨大的气候差异了。

    我们在进入河南后就明显感觉到气温在降低。进入陕西、甘肃、宁夏,则明显感觉到干燥。记得进入内蒙古后午夜1时多下车准备在鄂尔多斯留宿的那一刹那,那凉意几乎让我有些抵挡不了。当时,我的驴友们也通过短信了解到,玉环的气温在38摄氏度和40摄氏度之间。大家不禁感叹,这才开始留意和享受起眼前弥足珍贵的凉爽来。7月24日夜10点20分抵达漠河后,那凉爽也是令人记忆深刻的。尤其是经过一夜露宿后,25日凌晨的漠河街头,迎接我们的是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我和驴友们都是就着冰入骨髓的冷水洗的脸。在黑龙江室韦镇的那次清晨采风,我和伟哥、蒋伯、“黄梅童”还有“轮胎”兄都是穿了秋衣和冲锋衣才得以自如徜徉在中俄边境的。


清晨5时,我在室韦镇的中俄交界河边陶醉了。


我们在北极村。

    体验艰辛

    无论如何,我都会把这不可多得的际遇当成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譬如体验艰辛,并享受艰辛。

    刚开始时,帐篷的闷热与逼仄是我始料未及的。所以一直不能适应,几乎很少睡着。最可怕的是7月13日在安徽服务区的那一夜,那蚊子,又黑又大又密,据说是安徽著名的“三宝”之一。它们对人的“亲密”程度是我从未领教的,那架势也是所向披靡的,比轰炸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难忘的是7月16日半夜,队伍在宁夏沙坡头火车站附近安营扎寨。我们的帐篷离火车道仅二十余米,每次那疯狂的呼啸夹带着地面的震颤铺天盖地而来,我都会有种火车将从我身上碾过的错觉。而那时的我只能拼命地缩紧双肩闭紧双眼。

    7月24日夜10点20分,车队在经历此行出发以来最艰难的路况、最剧烈的颠簸与震荡后风尘仆仆抵达漠河。由于黑龙江根河县的乡道全线整修,所到之处全是密集的坑洼,我们的“悍马”车是在漫天的黄沙中摸索前行的。安全问题考验着大家,难以忍受的“散骨”之痛考验着大家。尽管如此,驴友们仍不忘相互安慰相互鼓劲,使车队在黑漆漆的夜里始终能保持一致的队列。

    7月31日,车队凯旋前的最后一夜。晚上近10点,露营天津服务区。半夜前后,天降大雨,四位意志薄弱的女同胞早已逃进服务区的招待所,留下男同胞坚守阵地。后来,雨借风势,越发瓢泼,小小的帐篷在草地上像艘纸船摇摇欲倒。大家只好用双手支撑铁架,先在帐篷里躲雨再说。不用说,这一夜每个人的被铺都被泡在了水里。伟哥和阿宝躲进车里打瞌睡,由于无法忍受闷热,开窗睡的代价是成为天津蚊子免费的丰盛夜宵……

    克服伤痛

    区区12位驴友,伤病号倒颇有几位。但他们都是好样的,克服着种种不适,从未因此影响行程。

    “黄梅童”原本肠胃不好,不料雪上加霜,某次勇敢“献身”摄影艺术、为了保全摄像机又把左腿给摔伤了。由此,他开始了一次忍痛的旅程。每到一地,“黄梅童”的头等大事总是先买药;

    “南大岙”腰痛在身,膏药贴了又贴也不见彻底好转。驴友们虽见他常常痛得龇牙咧嘴,但他还是照旧开车,和大家一起睡帐篷,连爬山也不落人后,令人刮目相看;

    伟哥先后两次受伤,先是被某小旅馆的大门刮去脚指头上的一块肉,鲜血淋漓,吓得我连忙找“邦迪”,驴友们七手八脚地帮着包扎才把血止住。几天后,一块铁皮又在他手上留下一刀,血流如注,因没能及时消毒包扎,伤势一度加重,所幸后来没有严重感染。吃饭、洗脸、搭帐篷不方便了,大家便想帮他,可他总也不好意思;
 
    “轮胎”兄和阿宝途中因饮食不适应也遭遇肠胃感染。所幸蒋伯训练有素,带了灵丹妙药,两人因此受益匪浅。
             
    熬夜笔耕
  
    好几次了,我都以为自己就要累趴下了,可天一擦亮,仍像注了兴奋剂似的早早起来——有写稿的任务在身,纵然美景当前,心里仍不得轻松。

    一路上,我在无声地望着窗外景致的时候,心里想的最多的往往是下一次采访地点在哪里,如何取得所需素材,写稿应该安排在什么时间,某段某句文字该如何取舍,需要挑选什么样的图片配发……

    常常是每次走完当天的行程、大家休养生息的时候,我才真正开始工作。北方天黑得迟,车队安顿下来的时间也自然而然地推迟。因此,我总是在深夜进行我的精神漫游。似乎,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冲动,总想把自己多日的所见所闻对家乡的读者托盘而出,只是苦于笔力太弱罢了。因此,写稿虽然辛苦,过程却是无比愉悦的。有时感觉时间不够用了,就干脆把中餐或晚餐省略掉,想想反正也没什么胃口。有时熬到半夜,就觉得眼皮快要撑不住,可一过这个时间段,头脑反而变得很清醒。熬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钟时,常常饥肠辘辘,只好命令自己快马加鞭,以保存足够体力应对次日行程。

    我的驴友们心疼着我,也给了我深深的理解。伟哥在沈阳故宫门前一句掏心窝的话让我至今铭记,他说:“你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人”。对此,我虽愧不敢当,但从心底倍感温暖。尤其是我所在的3号车的三位驴友,20天的长征途中给了我生活上许多实实在在的细致照顾,那种幸福的滋味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浪漫与奢侈

    “重走支青路”——这别样的人生体验使我们有幸得以用自己的足迹丈量中国的三分之一的版图。

    在陕西潼关,在宁夏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中蒙交界二连浩特国门,在呼和浩特邂逅台州支青,在满洲里,在中俄交界、中国惟一的俄罗斯族所在地室韦镇,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在童话般的大兴安岭,在洋溢着浓浓乡情的延寿,还有在苍凉静默的西夏皇陵,在宏伟的成吉思汗陵,在神秘而玄妙的贺兰山岩画,在美得令人绝望的锡林郭勒草原,在清新脱俗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在壮美的阿尔山……我们不断地收获邂逅支青的惊喜,品味艰辛旅程的浪漫,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奢侈。我的心开始像风一样奔跑起来,而更多时候,我想呐喊,却发现自己嗓音讴哑;想跳,却又看到自己内心的沉重。惟有将满腔的激动与感怀默默摁下。对我来说,那绝不是幻觉,而是今生来世都值得我珍存的记忆。那些依旧鲜活的人和事,那些欲说还休的大漠与草原、一泻千里的河流与山川,不仅灼伤了我的双眼,也在我心里割开了道道缝隙,于无声处滋润着我干涸的血脉。为此,我真愿意时间静止于此并长眠不醒……

    关注与鼓舞

    稿子见报后,不断地有反馈的信息从遥远的家乡传来,我的领导们也及时地给了我鼓励和指示,这让我和我的驴友们远在千里之外都感到各自不同的快慰。

    我们的寻访活动所到之处,也总是备受关注。一路上,不但有当地百姓纷纷好奇地驻足询问,还有警车也三番两次为我们开道,就连在过边境时,因为有了蒋伯的警察证,边防官兵检查起来也是格外的客气和宽松。在某收费站,一辆即将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车子上,我们也曾与一位向我们热心询问的北京支青相遇。那天清晨,在齐齐哈尔街头,一位老支青告诉蒋伯:“从昨晚开始,我已经围着你们的车子转了好几圈了。现在社会上还有人关心、想到我们支青,这真让我感动。”

    在呼和浩特,我们更惊喜万分地邂逅了台州支青莫剑设和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玉芳一行。我在莫剑设的专车上进行采访时,郑玉芳对“重走支青路”给予了赞赏和肯定,他告诉我说,台州有家媒体曾策划过类似活动,但没有成功,你们《今日玉环》做起来了,这很好。

    在延寿,县委书记鲁志民盛情接待了我们,也给予“重走支青路”活动良好评价。他说,玉环支青为建设延寿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生,更奉献了子孙,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支青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你们这里得以发扬光大,你们的行为和举动很有意义,令人钦佩,值得社会尊重。

    而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直接参与此类活动的机会前所未有,为此,我体验并幸福着,深深感到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那么的有意义和值得。
 
    我认为,“重走支青路”同样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活动,它使我们的报道触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尤其是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使新闻视角具备了一定的新鲜质感。对已返乡支青与留守支青在不同时间段进行采访,并相互穿插结合、使报道得以逐步丰满是我出发前的构思。当我们得知读者对此次活动的评价和关注,我知道,我们尽到了身为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中蒙交界碑


沙漠中的鸵鸟


石头砌成的蒙古包


成吉思汗铜雕


苍凉的西夏皇陵



道教圣地崆峒山一隅


大兴安岭的白桦林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贺兰山岩画:太阳神

沙漠城堡



 



在沙湖外围河塘拍到的倩影


休憩的马群


草原上美丽的牛群


旖旎的沙漠风光


大兴安岭风光



阿尔山上的野草莓


专题报道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
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网络中国节·端午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我们的节日·清明
2025全国两会
蓝话筒丨玉环普法
网络中国节·元宵
图片新闻

市集摆摊 市集摆摊

玉环的这群孩子,在全国舞台上太优秀了吧 玉环的这群孩子,在全国舞台上太优秀了吧

井里有什么? 井里有什么?

台阿展翅飞 天涯若比邻 台阿展翅飞 天涯若比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主管  玉环市传媒中心承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2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3]31号;浙ICP备09058876号;浙公网安备33102102331084号
© 中国玉环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无限玉环

玉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