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环 视听 聚焦 评论 图片
全岛股份化创造中国海岛经济发展的奇迹——“玉环现象”系列解读之二
2013-12-18 11:38   来源: 今日玉环   作者:

中共玉环县委宣传部

  今日,玉环轻掀面纱,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风光秀丽、别具一格的南国画卷,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已成为东海之滨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是什么鼓动起了玉环这艘航船的风帆?是什么让一个贫困落后的海岛小县实现向繁荣富庶的海岛强县的历史性大跨越?
  
  “全岛股份化”赋予了我们发展的先机,“全岛股份化”创造了中国海岛经济发展的奇迹。
  
  是啊,正是由于玉环人思想大解放,在争议中推行“全岛股份化”战略,促使我县经济走上连续几十年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并实现了由海岛小县向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全岛股份化,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更成为支撑我县经济强劲发展的命脉。

  股份合作制
  彰显“草根”精神的创新之路

 
  “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位资本增加到能够修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集中通过股份制,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了。”——马克思《资本论》
   
  在玉环,读过马克思这段话的农民寥寥无几,但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使他们的行动与马克思的论述不谋而合。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敢闯敢干的冲劲,早在上世纪60年代,玉环大地上便出现了股份合作制的雏形。打那时起,股份合作制经济逐渐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茧成蝶,翩翩飞舞在中华大地上。
  
  芦浦,是玉环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
  
  上世纪60年代的芦浦,农业和工副业都是公社集体经营,社员在各生产队从事粮食种植业,收入很低,每个劳动力年终扣除粮款后,仅剩余几十元。同时,集体经济十分薄弱,80%生产队的集体工业是空白,有的生产队穷得连开大会用灯油都买不起。面对历史造成的贫困、落后,芦浦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敢为人先,审时度势,动用他们聪明的头脑,寻找着、谋划着脱贫致富的路径。
  
  1967年,时任芦浦公社分水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友泮等6人,私下到温州购回旧车床,并采用“打硬股”的办法创办了玉环县红卫仪表厂。这是玉环最早的股份制企业,比《人民日报》在2002年7月6日第五版《浙江省台州市发展民营经济调查》中报道的“1982年,温岭出现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足足早了15年。
  
  在当时以粮为纲的年代,生产队把人都捆在农田里,即便是集体办厂,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林友泮等6人在筹建办厂时,“如何出资”、“如何合伙”的问题足足困扰了他们好几个月,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即6个自然人和“红卫8队”组成7股,以“红卫8队”的名义,作为队办集体性质申请注册登记。1967年7月,玉环县红卫仪表厂得到正式批准。但是,到1969年,因“文革”愈演愈烈等原因,我县首家股份制企业倒闭了。
  
  然而,具有强大活力的股份制,所带来的制度示范效应却不可低估。1973年,我县诞生第一家真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县芦浦工艺厂,由芦浦人肖某等8个人发起,个人投资5元起步,一直扩股到20元、40元。
  
  剪纸、塑料宫灯……当县芦浦工艺厂的产品开始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后,职工领到了应得的工资,股东们也拿到了上千元的分红。
  
  看到工艺厂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后,一些具有商品意识、做梦都想脱贫致富的芦浦人心动了,纷纷要求兴办以股份投资、戴集体“红帽子”的社队企业。芦浦水泥厂、芦浦尖山工艺厂、芦浦饲料加工厂、芦浦井头日用品厂等一大批股份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芦浦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出现了。

  “戴红帽”企业的发展,使玉环县的工业经济在“文革”时期实现了快速增长,197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635万元,比1965年增长了3.28倍。芦浦公社也依靠股份合作制,走在全县各乡镇的前列,1983年全乡工业产值超过千万元,比1982年增长一倍!1991年成为台州地区第一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
  
  芦浦的股份合作企业迅速发展了,但它的成长经历了风风雨雨。在股份合作制萌发之时,就有人攻击它是资本主义的,几乎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股份合作刚刚展示它的威力,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当时,由于在“左”的思想笼罩下,许多人看不顺眼,流言蜚语接踵而来,说芦浦的“集资合股厂”方向有问题,是假集体,真单干,姓资不姓社。面对芦浦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他们说:芦浦家大、业大、问题也大!
  
  芦浦公社带头搞起来的“集资合股厂”,到底是好,还是“很糟”?一时间,成了整个玉环,乃至全台州地区的一个争论热点。
  
  1981年初,时任玉环县委书记的王作义同志与县社队工业局负责同志到芦浦调查,走访了一些企业与一批社队干部和群众,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好”还是“糟”———调查芦浦公社社队企业后的感想》,在1981年5月6日《浙江日报》第二版刊出。王作义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肯定了芦浦人民以股份投资形式办企业的创举,这是较早公开支持股份合作制的一篇文章。王作义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概括出股份合作制这个说法,通常称这种企业为“社员集资厂”。
  
  文章指出,“芦浦公社的现实告诉我们,社员集资联合办厂,一不要国家分文投资,二不要集体为它解决厂房、机器等劳动设备,群众把大批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自找门路,自负盈亏,做到资金自己筹,设备自己搞,厂房自己找,技术自己学,产品自己销,为社会创造财富,向集体提供积累,同时,也增加了社员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这有什么不好呢?顾名思义,社员集资联合办厂,仍然是一个小型的集体,是一个规模较小的经济联合体,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企业利润除上缴积累外,一般还都提取部分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属于小集体性质,同旧社会的资本家私人办厂,雇佣劳力,进行剥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怎么能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呢?”“我们必须肯定社员集资联合办厂的方向,认清它是发展社队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那些简单地把它看成是私有性质,甚至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当作洪水猛兽一样加以非议,则是非常错误的。”接着,王作义深入分析了产生以上那些错误看法的根源。他写道:对联合办厂,有些人之所以看不惯,想不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认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
  
  这些分析,可以说是切中要害,入木三分。
  
  文章在省委党报的刊出,给广大想办而未办股份合作企业的人们服了“兴奋剂”,使他们看到了政府对股份合作制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精神的鼓励下,股份合作制在坎门、楚门等全县各地、各个经济领域蓬勃兴起。到1989年底,我县股份合作企业发展到1886家,从业人数36332人,实现工业产值61553万元。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就这样,我县的经济都戴着“红帽子”幸运地闯了过来。
  
  回顾股份合作制的起源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具有强大活力的股份合作制,并不是人们事先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出来的,而是贫穷的农民为摆脱贫困在走投无路下被“逼”出来的,同时也是当时一些政府部门领导思想解放给“放”出来的。具体“放”法有三方面,即:理思路,定政策,造环境。在股份合作制萌芽时,尽管当时社会上的看法不尽一致,然而,我县时任各级领导同志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股份合作制“合情、合理、合意”,应该允许群众去试、去闯。此后,在全国还在犹疑不决的时候,我县又通过进一步采取放手发动、放水养鱼、放权松绑、放宽政策等做法,突破重围找出路,顶住压力求发展,先后出台了对股份合作企业给予在税收优惠、减免审批、银行信贷等方面享受乡村集体企业的同等政策,使股份合作制这棵小草逐步成长。
 
  这些政策,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体现了当时我县县委、县政府的实事求是和高瞻远瞩,正确地把握了市场化改革的导向,理解了市场微观主体生存的根本特征。

  “全岛股份化”
  承载海岛玉环巨大变革的恢弘画卷

 
  1992年1月,当南方的春天初现端倪时,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说:“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很快,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令人激动的一年,更是改变玉环改革开放进程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县委召开的九届六次全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全岛经济股份化!而这一年,股份合作企业的性质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玉环,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其他地方还忙于争论姓“资”姓“社”问题时,我县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引导股份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关于发展股份企业的政策意见》、《关于完善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的暂行规定》、《关于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制的若干意见》等。有了这些政策扶持,上世纪90年代初,玉环的股份合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投入、产出、积累,再投入、再产出、再积累,总量迅速扩张。
 
  县委提出“全岛经济股份化”这一口号,顺应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1993年,县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加快股份化进程,增强其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股权转让市场,使股份制成为全县企业经营机制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为了给实施全岛股份化铺平道路,县委、县政府针对玉环当时工业企业存在的“低、小、散、弱”状况,加强了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的调整,对初具规模的股份合作企业进行规范化工作。同时,针对企业规范化、国有二轻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县委、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十几项政策措施。当时,国家没有优惠政策,更无法借鉴其他县市做法,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制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一连串的政策措施,使得玉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93年,玉环跨入了第二届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实现总产值36.91亿元,增幅达到70.6%,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年份之一。同时,通过外资嫁接、还本租赁、股份制改造、资产经营承包、拍卖、兼并、破产等多种形式,使175家国有、集体企业实现经营机制转换,改组后的企业基本上实行股份化管理;乡镇企业中共有19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规范化验收;全县38个渔村(公司)均实行股份合作制,并通过上级验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994年,时任玉环县县长的樊友来在4月12日召开的县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全岛股份化”战略,逐步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为各项改革中的‘重点工程’来抓,明晰企业产权关系,进一步激活企业发展机制。”
  
  当“全岛股份化”战鼓在榴岛大地上擂响时,我县12家国有企业以及40多家二轻集体企业的职工,在领了当时全台州最高的800多元安置费后,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僵硬的国企,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国企改革水到渠成后,国有商业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6年下半年,县商业局改制为经济实体,2001年又改制为商业管理办公室,隶属于县经贸局。从此,县商业局退出了县政府行政序列。
  
  2001年底,玉环全部国有商业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
  
  通过“全岛股份化”战略的实施,2001年,玉环工业总产值达到221.05亿元,其中股份经济企业产值超过110亿元。到2002年,初步形成了交通运输设备、机械加工、塑胶制品、缝纫皮革、水产食品和金属制品六大块状特色经济。
  
  可以说,股份制经济当仁不让地挑起了工业经济乃至全县经济的大梁,已成为玉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玉环现象”
  制度创新推动区域跨越发展的样本

  
  有专家总结,我县创造了以“股份经济+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玉环现象”,走出了一条以股份经济为特色的发展之路。而在经验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每一次大的发展,都得益于思想解放,得益于改革创新,是善于、敢于创新的结果。
  
  什么是改革?审时度势,先人一步就是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玉环抓住几次大的发展机遇,实施了切合县情、符合规律的发展战略,不断营造了区域新优势。一方面,在制度夹缝中尊重激励群众首创精神,迅速完成民间资本原始积累。从改革开放到1988年,玉环股份合作经济悄然萌芽和成长,县委、县政府尊重民意,巧妙运用政策扶持,加快推动了工业原始积累的完成。另一方面,在改革的前沿率先实施“全岛股份化”战略,构筑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推行“全岛股份化”战略,逐步引导企业走向股份制道路,通过股份量化来明晰产权,解决企业的资本积累问题。
  
  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证明,玉环没有走错路。股份合作制本质上是一种合作经济。它由经营管理能人牵头,以资金、劳动力、土地、房屋、技术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的管理原则,股东兼管理者和劳动者,具有劳资结合、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等特征。股份合作经济的蓬勃发展,给玉环创造了财富,积累了浓厚的经济实力,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使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激发,“人们从来没像现在那样在忙碌、勤奋、创造”,同时也为推进制度建设作出了表率。
  
  “全岛股份化”,更是走在了全国改革的前沿。选择“全岛股份化”战略,直接动因主要在于两方面:首先,县情的需要,是当时落后的县情迫使我们寻找一条自力更生、自我积累、自主发展的股份经济之路。其次,现实的走向。我县股份经济的投资主体是从土地或海洋中分离出来的农、渔民,持股的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股份合作既是资金的联合,又是劳动的合作,经历了初始起步、外延扩张、完善提高三个阶段,实现了增长、机制、融资、就业等四大优势。“全岛股份化”战略的实施,带来的好处也非常明显,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公有制模式下的企业所有者不明、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机制不活等问题,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较好地解决资金的相对集中和必要流动,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股份制已经逐渐成为我县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不仅在工业领域显示出强大活力,而且在高效农业、海洋渔业、商业流通、金融、旅游以及文、教、卫、体各个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全县近14万户中平均是每4户中就有一位老板。
 
  综观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轨迹,“玉环现象”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启示尤为重要。
 
  一是敢于实践不争论。这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于玉环形成的经济特色,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支持新生事物;对于改革实践中人民群众的创造,给予热情的支持、积极的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坚持求真务实,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不争论,不动摇。
 
  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了新突破。长期以来,不少人在认识上把私有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私有经济发展必然影响和冲击国有经济。玉环股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私有经济与国有经济不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今,民间投资延伸到各个领域,包括兴办学校、股份制医院等;工业集聚具有相当规模,一批企业从做零配件、仿制、家庭式作坊的低起点迅速崛起。显然,在所有制结构上不搞一种模式,积极鼓励一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这是玉环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30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还告诉我们:玉环经济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是与玉环历届党委、政府科学有为,抢抓宏观机遇,大力支持和服务分不开的。长期以来,玉环政府为民营企业构建起一种自主性的、开放性的、合法性的公共动作的制度环境。好的制度,能让一切生产要素集聚起来,发挥最佳效益;差的制度,即使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最终还是创造不出高效的生产力。正是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使玉环这一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资源禀赋贫乏的地区,民营经济得以顺利、快速地生成和扩散。
  
  当然,改革开放的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和顺理成章的,而是一个充满了探索、斗争、艰辛和拼搏的历史进程。玉环许多第一代的民营企业家,在二三十年前都是时代的弄潮儿,站在时代的前列。但是,进入21世纪后,民营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如果企业家的思维模式还是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以为可以一劳永逸,那么,当年的弄潮儿就成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拦路虎。
  
  在当前特殊的全球经济形势下,玉环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秉承和发扬改革精神,要坚定不移地走解放思想、创新、开放、实干,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是玉环“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思路,也是对“玉环现象”的高度概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要继续坚持并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再创新,赋予股份制经济以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玉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要抓住机遇,用活机制,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革,将原有粗放型增长方式转移到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外引内联形成拳头,创名牌上规模,创水平上档次,是未来玉环发展的需要,也是海岛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我们的企业要加强自我改革,发挥转型升级的主体作用。提升产业、创新技术,在“抓技改、调结构”上下功夫;节约集约,创新理念,在“集约型、节能型”上下功夫;苦练内功,创新管理,在“练内功、增效益”上下功夫;资本运作,创新机制,在“转体制、促上市”上下功夫。只要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我们相信,玉环新一轮的大发展就在脚下,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玉环将傲然屹立在太阳升起的东方!


专题报道
网络中国节·重阳
我们的节日·国庆
网络中国节·中秋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网络中国节·七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网络中国节·端午
党纪学习教育
图片新闻

市集摆摊 市集摆摊

玉环的这群孩子,在全国舞台上太优秀了吧 玉环的这群孩子,在全国舞台上太优秀了吧

井里有什么? 井里有什么?

台阿展翅飞 天涯若比邻 台阿展翅飞 天涯若比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主管  玉环市传媒中心承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2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3]31号;浙ICP备09058876号;浙公网安备33102102331084号
© 中国玉环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无限玉环

玉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