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环 视听 聚焦 评论 图片
“灯塔”古宅群内尘封的往事
2017-09-22 16:09:03  来源:今日玉环  作者:李瑾绘 郑连娥 林月祥

  这些年来,走访过不少历史悠久的渔家古宅,它们都静静地深藏在坎门渔村各个角落,熟知的有东沙、黄门、花岩礁、钓艚等地保存完好的几幢古宅,但更令我惊讶的还是坎门灯塔社区内藏有的十几幢成规模的百年古宅群,他们的出现让我对渔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无比敬仰之情。

  灯塔社区位于坎门街道东北侧,东南面濒临东海,西北面嵌连坎门主街,海岸线曲折,既有水陆交通的边界,又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天然渔港等优越条件,总面积约0.91平方公里,共有1723户,常住人口5237人,属于典型的海岛渔区。

  灯塔之名,古称“车首头、前台”,从语言辨别中,方言属于闽南语言,这样推知初时涉足此地域系清雍正年间闽籍渔民,由暂硒趋向定居,尔后一部分从永嘉、乐清一带迁入,从诸多逐步形成庞杂的姓氏中,以李、林、张、陈、庄、詹、郑为众多的近35个姓,各处徙民纷来聚居、开垦灯塔。1950年解放后,历经坎门渔民协会第四中队、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1953年,因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取名为“灯塔”寓意为“永放光芒”。

  罗家、许家古宅:残年老人留守家园

  灯塔渔区住宅大多分布在海岛上,海岛山道狭窄蜿蜒,车辆进出非常不便。于是,我们只好弃车步行,在海岛山村转悠。走在灯塔海岛的羊肠小道上,仿佛时间在倒流,历史在浮现,古朴的民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无序地散落于海岛,像走入了迷宫中。步行也变得随遇而安,东转西转,不一会,抬头就撞见了一座极具年代感的古民居,随着长长的台阶仰望,它犹如毅立风中的老人,面容沧桑,却步履坚定地守着老旧的家园。走进仔细端详,古宅门窗上精美的浮雕、字画都被破坏,如一个俊美的姑娘遭遇毁容,让人无比心痛。进门后,四合院内冷冷清清,只见一张空藤椅静静地停靠在门边。

  据了解,这座古宅是罗家建造,建于民国时期,房屋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式二层石、木结构建筑,分前后两进,三开间,建筑占地面积约145平方米。房屋依地势临路而建,受建筑用地局限,东侧墙体向内折,呈多边形状。由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古宅门楼的大门外侧精美的雕花、字画等都受到了破坏。

  心痛地告别罗家古宅,我们又来到了许家古宅。许家也是大户人家,位于灯塔社区学堂边23号,古宅建于民国时期。一踏入许家大宅,顿感宽敞明亮,四合院如小型操场,能让人自由活动,舒展筋骨。原来其大宅占地面积412平方米,正屋门楼有5间,房屋规模相对较大,形制规整,做工较为讲究,底楼及二楼楼层均沿天井置有回形廊,天井四周均用石板铺装,门、窗罩檐处灰塑精美的花草等图案。

  许家大宅外墙也遭遇毁坏,四合院内面积较大,但很多房间却是空置,门口罗雀,只有右侧一间房有位孤寡白发阿婆在里面移动,寂寞得只有门口一条看家小狗与她为伴。出于好奇,我跟阿婆攀谈起来,了解了一点许家的情况。阿婆名叫董金花,今年已73岁了,是许家其中一房的媳妇,丈夫许美顺46岁就因病去世,他们生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都已成家立业,而许家大宅是太公留下的祖业。许家太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成家后都居住在大宅里,家里的男人都以讨海为生,其中一个最小的弟弟天生残疾未成家,由四个哥哥轮流养活。平日里,这家男人外出讨海,女人在家种地、带孩子,家境还算过得去。后来经济好转,很多户都搬离老宅,一一在外建新房,如今只剩许美顺一家还在老宅居住。

  林家古宅:四合院内沉痛往事

  在灯塔岛上越走发现越多,百年古宅一座连着一座,让人越发有探究的欲望。走了一上午,吃完中饭,下午我又继续走。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又在灯塔社区赤口村位置较高的山上,发现了林家古宅。林家古宅外墙早已被修葺一新,让人看不出其的真实年代感。它始建于1943年,至今已有74年,建造该房屋的主人名叫林岩桂,已逝,生于1906年。林家大门很有特点,设双重门,外面套上一道花格木门,特别有味道,是传统的闽南风格,进门后,一个结构小巧、精致且干净的四合院映入眼帘,建筑内部门、窗、梁架等木构件做工简朴大方。院落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缸和水桶,或许是主人家日常洗漱用的,而正厅悬挂着一对红红的中国节异常惹眼,让沉闷的古宅顿时变得鲜亮起来,有了家的味道。

  而更让我惊喜的发现是林家四合院的天井并不是开放式,而是窗户式的,四面被特制的玻璃盖住。询问缘由,该家主人说,这是为了防台风用的。因住海岛,常年要被台风侵袭,海风呼啸时,风大得人都快被吹跑了,所以房子的门也要做两三层,天井设置成可便于开关,用于防台风。关于这个天井,也给居住在这里的房主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房主林平平说,小时候天井敞开,春天里很多小燕子叽叽喳喳地飞来筑窝,屋檐下一排排的燕子窝可热闹了,每当燕子妈妈为小燕子觅食,就是在天井里自由进出。

  说起建造该房子的主人林岩桂,还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林岩桂的大儿子林月祥已是84岁的耄耋老人,对于自己父亲当初是如何建造这间古宅的历史,他还是记忆犹新。

  林月祥说,父亲林岩桂5岁丧父,15岁丧母,三个姐姐出嫁后,就剩他孤单一人,成为了孤儿。此后,林岩桂被寄养在坎门西头前街的娘舅家,不知何因待不下去了,又转寄居在当地旁亲林连宝家。童年的林岩桂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长大成家后,才回到自己老家住。林月祥回忆,那时的家境还不错,父亲为了谋生,雇人建造了一艘“钓仔头”(船身略大于小钓船,还带有一只小舢板,俗称“阔头仔”,供人上下船使用)。在浙江沿海如沈家门、温州等港口经营行商,把本地的土特产运出去,又将外地的土特产及手工业品等运回来进行营销,生意还算不错,家境也慢慢富裕起来。后来,林岩桂陆续买来木材和石头准备翻建新楼。建材购置就绪后,于1942年将三间破旧祖屋改建成一座在本村数一数二的四合院楼房。新房建成后,还需要进一步修缮,这时,家里的积蓄基本花尽。不料,1944年正月这一趟,父亲林岩桂到温州回来时却出了问题。正月二十二日帆船从温州返回途中,在瓯江口被海盗劫持,当夜在瑞安海岸搁浅,乘海盗们在船舱里吃喝之机,父亲林岩桂偷偷跳入海涂想逃上岸,抢先回家想办法早日将船及货物赎回,尽量减少损失。没料当夜遭遇严寒天气,不幸被涨潮淹死。当家人看船还没有回来时,就知道出事了。好多天,母亲都不能合眼,盯着洋面,盼望着船只归来。直到船员被释放回来,知道真实经过,才彻底失望了。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瑞安海边群众收葬一具尸体,并保存一件条子衬衫,派人前往核对后无误,后将尸体运回葬在故乡。父亲林岩桂当年只有39岁,去世后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一人的身上,又遗留下幼小的二男一女,当时家庭境况非常糟糕,生活的主要来源,全靠母亲耕种卖番薯和房屋出租。

  后来,等到大儿子林月祥慢慢长大成了家里的主劳力,林家的生活条件才逐渐获得改善。

  听罢林家古宅的陈年往事,让人对灯塔当地每一座老宅的历史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越探究越让人着迷……

  李家古宅:留有全村人吃大锅饭的记忆

  我们又辗转来到了一座李家古宅,但古宅大门关闭,透过门缝,能依稀看到里面还保留一部分残败的古宅,而内部早已人去楼空。古宅大门前贴有“D级危房请勿靠近”的牌子。

  据当地村民郑连娥回忆:“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整村几百号人都在这座四合院里吃过大锅饭,小时候的我也吃过。”李家古宅旁的街坊邻居也感慨地说:“那时候全村人都端着碗,排队盛饭,煮饭的锅真的很大,那个热闹的场面令人难忘。”刚开始,有粮食大家还都吃得饱,到后来粮食越吃越少,最后没米下锅,只能吃些地瓜叶子、卷心菜充饥。有时候,实在不够吃,大人饿得干不动活,小孩子也饿得直哭,那时吃不饱饭的艰苦记忆让村民刻骨铭心。

  没大米吃的日子,村民在山地里种地瓜,把地瓜当饭。村民郑连娥说:“小时候,母亲到山上种地瓜,自己也会帮忙,帮母亲挑粪桶做肥料。还要把好的地瓜刨成地瓜丝,坏的地瓜就做成地瓜粉。寒冬腊月里,下半夜艰难地爬起来做地瓜粉,要赶在第二天早上拿出去晾晒。

  除了古宅,听说该村里还有一口古井,远近闻名,我们又去一探究竟。在该村的一片荒凉的山地上,我们找到了那口保存完好的八角井,据李松叶阿婆讲述,这是她爷爷李岳田建造的,距今大约有120年了。今年77岁的李松叶阿婆回忆,当时爷爷建造水井时,很讲究风水,打井之前女人小孩都不许靠近,有忌讳。直到水井建好后,才允许全村男女老少使用。这口古井被他命名为”双龙泉“,双龙泉水特别清澈甘甜,这口井也成了村里的灵井,滋养了这一方乡土里的百姓。等到后来村里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村民用这口水井的水就减少了。在几年前,有一条狗掉进古井被淹死,从此”双龙泉“的水被污染,村里也再没人敢来挑水了。

  古井是李氏家族人建造的,而该村附近也散落了六七户的李氏家族四合院,听说李家是当地渔家的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古宅多也不足为奇了。其尘封的历史往事,有待挖掘……

  隐藏在灯塔社区的古宅还有好多,一座座精美的古宅见证了灯塔社区当时渔业的繁荣昌盛,渔民的勤劳富足。

  灯塔社区海洋文化丰富异彩,人与大海共存逐渐形成并传承了极具地域和人文特色的渔业文化,其中《灯塔獒龙鱼灯舞》、《延绳钓捕捞技艺》两项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坎门验潮所”也坐落在这里。

  永放光芒的“灯塔”栩栩生辉,灯塔文化历久弥新!


专题报道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网络中国节·春节
2024新春走基层
一步一履总关情
在”浙“里看见全民反诈
“援”味生活 深情回望
开展“扫黄打非” 共筑精神家园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青春主场——成都大运会
图片新闻

玉城:优化营商环境 政策入脑入心 玉城:优化营商环境 政策入脑入心

扑通、扑通!是来自山里油菜花海的心动啊 扑通、扑通!是来自山里油菜花海的心动啊

坎门:“春分”送暖三月天,垃圾分类四季行 坎门:“春分”送暖三月天,垃圾分类四季行

芦浦:开展“一村万树”全民植树活动 芦浦:开展“一村万树”全民植树活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主管  玉环市传媒中心承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2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3]31号;浙ICP备09058876号;浙公网安备33102102331084号
© 中国玉环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无限玉环

玉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