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环 视听 聚焦 评论 图片
尖山村:人住花园中 犹如画中游
2017-11-03 15:12:08  来源:今日玉环  作者:李瑾绘

  农家庭院:美化村居陶冶情操

  “人住花园中,犹如画中游。”这就是芦浦镇尖山村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大概也是很多人向往的美丽乡村田园生活,今天就让我带大家去游览一番。

  尖山村因地处尖山脚下而得名,它如山般豪迈,俊秀、朴素。全村共有住户270户,常住人口908人,党员52人,耕地面积407亩。境内有大新塘河,76省道南沿复线穿插而过,乐清湾跨海大桥高速延伸入境。

  一进尖山村村口,眼前豁然开朗,一眼望过去,是一片田园牧歌的景像,广袤的田野里花团锦簇,生机盎然,一条村河仿若游龙蜿蜒而过,一座座小木桥沿河而卧,一座大水车拔地而起,颇有农家意趣。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情。田野里“美丽西塘魅力尖山”几个红色大字分外夺目,还有精心制作的稻草人散落各处,扎成各种样子,有敦厚的老牛、勤劳的牧民,骑车的游人,还有可爱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光头强,可吸引小孩子了,它们憨态可鞠地守护着这片美丽的田野,真是为这片村口增添不少生气。芦浦紧挨着湿地公园,这个村口小型休闲公园于是又有“小湿地”的美称。

  秋风送爽,走在宽大整洁的村口大道上,顿时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你看,旁边还有一条红色的健身自行车道,用于村民休闲健身,真是用心为村民考虑啊!村路边180米文化长廊,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村庄变迁和发展状况,便于外来游客了解。在村里漫步,一路走来惊喜不断,村道两边精心绘制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让行人如在画里游,美了心情,亮了眼睛。特别是该村的美丽庭院建设,更是让城里来的我们刮目相看。

  当我走进第一户农家小院,立刻被眼前的美丽庭院吸引。一棵浓密的参天大樟树下,两张精致的铁艺椅子安静坐落,几张木桌上随意摆放着几个小南瓜,颇有情趣。椅子背后精心装饰着田园风情的小窗户,美丽花草好奇地从窗户里探出头,整个农家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这么美的小庭院招来不少游客哦,你看,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来了!一对父母带着双胞胎小男孩来此游玩。两个调皮可爱的小家伙,这里摸摸,那里看看,还开心地摆弄起桌子上的小南瓜,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不禁让他们的父母幸福地眉开眼笑了。据村民介绍,这家美丽庭院由翔翔家杂货铺创客团创作,作品名为“樟树下”。他们以“村民在自家庭院安享天年的愿望”为构思点,以一棵老樟树为切入口,采用花草与桌椅营造田园氛围,给庭院主人提供休闲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接下来,一家家美丽庭院,一次次刷新了双眼,让人感叹不已。

  美丽庭院作品尖山韵:采用防腐木做园路和坐凳,形成花境草地的现代庭园风格,再用泰山石与白沙构成一幅国画山水图的景观,巧妙的设计与装饰,让人感受来自中国传统审美的怡然之趣。

  美丽庭院作品“燕子家”:中式,复古典雅;乡村,宁静自然。当这两种元素不期而遇,会焕发出怎样的独特韵味?秋千架,茅草亭,一动一静,描摹生活的悠然自得,彰显村民的安乐祥和。雕花木窗,蓊郁花草,于古味之中品尝清逸之气。曲径幽池,加之几尾游鱼的灵动点缀,是道不尽的清闲雅致。饭后畅谈,朋友小聚,一杯酒,一盏茶,闲适之至!这般情趣,恰恰应了纳兰的一句:“雨歇春寒燕子家,一缕茶烟透碧纱。”

  美丽庭院作品“一竹为媒”:体现在色彩美上“绿竹含新粉,色梅落故衣”。庭院中的植物在四季都有不同的形态,令观者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产生愉悦的享受。竹子则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庭院中的各种植物,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清新空气的作用,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辅助人们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情操。

  “美丽芦浦”从“美丽乡村”起步,而“美丽乡村”又始于“美丽庭院”,或许只有真正步入这条尖山小道,赏一处错落有致的庭院风景,品一味尖山独有的村落风貌,才能体会“美在尖山,韵在庭院”的含义所在。

  文化礼堂:活跃农民精神生活

  走进尖山村,我却找不到村部,没想到村部就藏在该村的文化礼堂里。村部与文化礼堂合二为一,也让尖山村的文化礼堂显得有些特别。尖山村的文化礼堂特别典雅大气,房屋结构模仿清朝中叶时期模式而建筑,总投资300余万元。礼堂占地500平米,建筑面积750平米(二层),高9米。

  从高大气派的文化礼堂大门进入,礼堂内的中国古典四合院犹如古代美女近在眼前,散发着浓浓的韵味,庭院方阔,雅静舒适,精致的窗栏,优美的书画恰到好处地把尖山文化礼堂打扮地文化味十足。庭院正中央的“乡村大舞台”是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阵地。村里积极利用文化礼堂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根据每年的活动计划,结合“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我们的节日”、“春泥计划”、“最美玉环人行动”、“学雷锋”、“礼仪文明”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利用文化礼堂场所设备,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学习。根据尖山村实际,合理制定全年学习实践计划,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开展学习培训和主题实践活动。

  同时,村里还让文化带头人组织文体活动,按计划开展团队里的各项活动,定期接受各类学习培训。鼓励具有原创才能、传承原生态文化的文艺骨干脱颖而出,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礼堂里还为村民建立了一间“健康小屋”,免费为村民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让村民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村部单独腾出一个房间作为农家书屋无偿为村民提供借阅服务,共有图书300余册,报刊10余种。

  尖山村文化大礼堂是该村最热闹的地方,每逢周末节假日老少村民在礼堂内唱歌、跳舞、看书、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文历史:深厚底蕴成就魅力

  尖山村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有省级文物保护的吴氏碉楼,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子灯”,同时还有关于狮子山的神秘传说。

  巨大的狮子山石就坐落在该村一处风景优美的小公园里。狮子山传说:有诗:二山对望芦岙乡,一水中分大新塘。芦浦西塘有两座山对望,北山有五虎,南山是五座狮子山,大岩头狮子山就是其中的一座。大岩头狮子头东尾西,像一头巨狮潜卧。狮子山脚下有一块10米方圆的狮子球石,正面朝着狮子头,于狮子随球挪动起舞。

  相传狮子上有两只狐狸修炼成精祸害地方,玉帝就派雷公雷母追杀狐狸,狐狸无处可逃,化作岩石,并合二为一。为了锁住狐狸,防止它再次祸害人间,玉帝就下令狮子在此看管,从此保地方平安,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狮子滚球的传说就流传至今。

  在尖山村文化礼堂,陈列着该村著名的尖山狮子灯,它被列为台州市政府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尖山村在芦浦镇的西南端,地处狮子岩山脚下。清朝嘉庆年间,尖山村(原名周家坦)周、郑姓前辈在观音堂创办马灯会。周扮演旦角,郑扮演生角,春节期间四处表演,深受百姓欢迎。马灯沉寂后,清咸丰年间,郑修锦父子,郑修香父子,吴加仁父子组织改办狮子灯,寓意尖山村地处狮子岩山脚下。每年春节,村民扛着送子娘娘圣位到各村各岙滚舞狮子,各地群众争着摆香接灯。从而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清代玉环籍诗人童听情有诗《观灯》:“既有八蛮十二支,一龙飞舞夹双狮。花灯斗艳穿日月,还有太平景象时。钹铙声和锣鼓响,打开火树万花明。红男绿女忙如织,携手观灯踏月行。”

  狮子灯活动大都从大年初一至元宵节,除在本市各地演出外,还受乐清、温岭等地邀请表演。狮子灯队每到一地,企业、农家、商铺等或婚嫁、生子、乔迁新居等都竞相接灯,他们都以滚舞狮子灯图个热闹,讨个彩头。

  为了发扬光大舞狮活动,灯队重视人员培养和更新,他们发扬了传、帮、带的精神,注重培养青少年骨干力量,队伍中最高年龄60多岁,最小年龄10岁,舞狮这一活动永久不衰,一直沿袭至今。2008年,尖山狮子灯列入玉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吴氏碉楼位于尖山村尖山脚,建于公园1931年。当时为防土匪骚扰,保护地方平安,由吴起芳所建造,规模五间三层洋房仿温州格式建筑。碉楼结构比较完整,有敌楼供瞭哨,内设明、暗哨点,有弹药库,有房间供民团作息,碉楼西楼有六间平房,用于厨房,农具杂物等。碉楼坐南朝北,建筑占地面积约116平方米。出于装饰及功能需要,外墙做有精美的花、草、鱼、兽等灰塑,并漆有蓝色颜料。窗户全部用坚固的贴条做窗格,防御性功能建筑的墙上开有多个孔洞,有扇形和圆形,用于观察及射击。吴氏碉楼于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定于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

  吴氏碉楼旁边就是该村新建的古农具陈列展馆,里面陈列着该村各种古代农具,可以供后人参观,了解祖辈艰苦奋斗的生产历史。

  从吴氏碉楼走出,深感尖山村历史文化沉淀的深厚,也被美丽尖山村的魅力所折服。据悉,该村还投资30多万元建成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也已投用,70岁及以上老人只要花3元就可以吃一顿两素一荤一汤的午饭或晚饭,现已有23位老人固定就餐。刚好临近中午,正好碰到医护人员下乡为养老院老人看病,还有老人们在院子里晒太阳,准备吃饭的日常生活场景。大爷大妈脸上无意中流露的幸福、祥和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村口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上大手笔地写着“魅力尖山和谐乡村”,我是真的感受到了。


专题报道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网络中国节·春节
2024新春走基层
一步一履总关情
在”浙“里看见全民反诈
“援”味生活 深情回望
开展“扫黄打非” 共筑精神家园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青春主场——成都大运会
图片新闻

玉城:优化营商环境 政策入脑入心 玉城:优化营商环境 政策入脑入心

扑通、扑通!是来自山里油菜花海的心动啊 扑通、扑通!是来自山里油菜花海的心动啊

坎门:“春分”送暖三月天,垃圾分类四季行 坎门:“春分”送暖三月天,垃圾分类四季行

芦浦:开展“一村万树”全民植树活动 芦浦:开展“一村万树”全民植树活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主管  玉环市传媒中心承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2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3]31号;浙ICP备09058876号;浙公网安备33102102331084号
© 中国玉环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无限玉环

玉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