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环 视听 聚焦 评论 图片
知否知否 大坑已变桃源地
2019-01-25 16:07:24  来源:中国玉环新闻网  作者:谢冰清

  无论爬过百丈岩多少次,芦浦大坑总是籍籍无名。去百丈的入口颇多,来回往复几次,偶尔路过掩映在绿树荫后的小村庄,望着谁家炊烟袅袅,仿佛已经催着登山半天饥肠辘辘的自己早早回城吃饭。

  有一次我从百丈岩上的三仙庙往下望,看脚下是一汪寒潭,碧绿清澈,油然而生了到山下走走看看的想法,没想到下山的路是路阻且长,都是坑坑洼洼的泥石路,走到三分之一已经颇觉吃力,匆忙就找了个方便的出口离开了。后来又找了个周末单为这个水库而来,知道水库所在的村落叫大坑,是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子。

  初去大坑的那天已经没什么记忆了,只记得村中石屋与别处并无二致,也有新建的立地栋散落其间,村路因前夜下过雨,许多地方泥泞不堪。去往水库的路颇有些艰难,只是村民踩出的田间土垄路,在草丛中间因一串串脚印经过而显得份外明显。左右踩泥到了水库前,再好的心情也打了折扣,但仍不能否认水库的秀美——潭水如碧玉般藏于茂密的山林之下,巍峨山顶之上的三仙庙飞檐凌空、斗拱精巧,仰望其景,庙宇好似整个嵌入山中又无比接近苍穹,这样的景像无论看多少次都会感觉奇妙,景虽实,但人无限的想象力又可以赋予它种种神奇,我就在各种奇幻、玄幻、游戏、武侠当中切换思绪,也不觉这个泥泞之旅的乏味。

  大坑依然没有名字。令人着迷的是水库和庙宇,这个村子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像玉环许多个村子那样,平凡到找不着焦点,就连名字好像也只是因地理位置是三面环山而随手一起。

  再去大坑已是时光荏苒,也是一次徒步之旅,朋友说老是从百丈这里的入口上山,这次不妨换个思路。车子开到一个村子入口,就从这里徒步上山。沿途是宁静的小山村,鸟鸣枝头、空气清新,村中的人家都是依山而居,留下一条极宽敞的水泥路从村中经过,很适合徒步行走。一路上都是石屋老宅,还有漫山的红叶绿枫,有一片红得像被火灼烧着,在冬日的清晨显得份外亮眼,我嚷着太美了,频频掏出手机拍照,要连发九宫格在朋友圈。

  这里是哪里啊?我好奇地问,朋友说这里是大坑。

  我有一丝惊讶,大坑我来过,还因为泥地脏了我一双鞋,让我印象深刻。记忆中的大坑好像不是这个样子,有田地、溪涧、石屋、石桥,偏偏杂乱无章,不像是现在这样被精心装饰,但又没有太多匠气。沿着村路往前,一间种满花的院落就在前面,门口挂着个牌子叫井缘,遗憾的是铁将军把门,我只能在门口举着手机拍,拍它玻璃房前的一树寒梅,拍它围墙上精心装饰的瓦片。隔壁倒是能进去,门口挂着“红色驿站”的牌子,屋门半开,看得见里面的庭院,细竹、石屋,背靠着的也是一间石头堆砌的房子。这间长满花草的庭院,一切都与记忆深处的老屋如出一辙,记忆中的老屋破旧不堪,眼前的红色驿站中却有植物藤蔓翻过石墙探出春色,驿站中可以看红色电影,忆苦思甜及主题思想教育,庭院里有木桌长椅,如果带着“一人杯”过来,喝茶、看书,是极好的所在。坐在这里,忍不住思绪万千,世上的老屋千千万万,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曾占据一席之地。我仍然会记得小时候在老屋里生活过的岁月,今天来看,石屋寒冷、潮湿有蛇鼠虫蚁,自然比不上高楼大厦舒服,然而老屋在长情地陪伴我们之后,反而是被无情遗弃,在农村见过太多废弃的老屋了,并不是每间都有幸像红色驿站那样焕发新生,如果这些老屋能够被利用、修葺,都能够重新绽放生命不是更好吗?拾阶而上,走进眼前这间一户两室的石屋,这方约300平米的小天地,不仅记录着党发展的光辉历史,更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主阵地。党史陈列室、阅览室、党员形象栏、志愿者服务中心分布有致,墙角的书吧、逼真的绘画、陈列的党史,到处营造了浓厚的党建宣传氛围。不仅如此,这里还是游人休憩的落脚点,有一品香茗的茶室,看遍沿路风景,在此停下脚步喝茶小憩,不仅能享受村庄田园的休闲宁静,还能体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澎湃正能量。在红色驿站中,我们巧遇了卢丽菊,她说她是大坑人,见证了大坑变成如今的模样。

  “这里本来就只有一条土路。”卢丽菊站在红色驿站门口,指着对面的这座桥说,“以前如果天气不好,村民想去自己的地里看看都没办法走,后来修路的时候,我们想着把这里的桥和溪涧都保留下来。”桥叫咏春桥,有条溪流潺潺从它脚下流过,桥的这头曾是村里的主干道。2013年,借着创建美丽乡村的东风,大坑开始修路,将泥路建成了一条直通水库的坦途,吸引了无数城里人来这里徒步行走、登山看水。一到丰水时节,大坑水库便宛如一颗深藏于山间的绿宝石,山因水则灵,这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使这条和缓的徒步旅行线路颇受大家喜爱。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坑人,卢丽菊也很喜欢这条徒步路线,“走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又亲近大自然,觉得生命的获得感被充分延长了。”

  见我们对隔壁的“井缘”很好奇,卢丽菊特地带我们去看看,正好“井缘”的主人应芝也来上班了,我们才有机会去院子里感受一番。

  “这里本来也是一间老屋,我当时一眼就相中它的格局,这才租下来的。”应芝也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从小喜欢老物件的她,最喜欢的就是寻古访幽,“我从小就喜欢老房子,但是没有什么机会住,后来就想着到农村或者山里找一间这样的老屋,周末过过乡村民宿生活,我爸说你为什么不回家里来看看呢?村子里这么多老屋,就没有你喜欢的吗?”应芝说自己平时总是喜欢往外跑,痴迷于别处的风景,对老家的印象还停留在童年时代,“一个很没意思的村庄。后来回来一看,发现是自己真的太久没有回来过了,村里变化很大。”眼见为实,应芝在村里走了一圈,真是处处都喜欢,老房子、旧风景,还有熟悉的人,无处不让她感到亲切。最主要的是,村路修好了,不再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子里处处绿树成荫、花红柳绿,老屋掩映在其间古朴又有韵味。“井缘”这个院落本身就有口古井,应芝将它租下来后,按照自己思路与设计师碰撞了不知道多少回,修改了多少次细节,最后才算基本满意。如今这个院子保留了老屋原有的格局,又装饰得写意古朴,处处都可以感知到应芝的品味与喜好,每天她在这里待着,莳花弄草、修篱烹茶,一阕清词雅韵、浅抒须臾人生,过的都是逍遥日子。这个院落里每株绿植、每个老物件,都有故事,都是应芝精心搜集来的。站在院子里,看低矮的石井上瓦片堆砌,盆盆绿植围绕,石英铺地、磨盘流水、古井老树,勾勒出一幅典雅秀丽、动静相宜的田园美景。现在“井缘”成为了远近知名的餐厅,往往都是通过口耳相传才知道这里藏了一间摆盘精致、菜品极富玉环山海韵味的私房菜馆。对应芝来说,受欢迎是其次,她在这里完成了她隐居山林的出世梦想,又因交通区位便利可以一秒切换到接轨城市的入世生活。

  在村里漫游是走马观花,眼睛看到的都是浅显的表面。听大坑的故事,就好像在看一部电影的导演剪辑版,那些一闪而过的都成了精华所在,那些初心与执着,令村子里的处处风景都好像拭去了浮华,彰显出了真谛。我们走出“井缘”,走过“红色驿站”,经过“咏春桥”,一路往上,沿途那些爬满藤蔓的石屋、蜿蜒而下的溪流和一呼一吸间充斥鼻端的清新空气,都让人心旷神怡,那些浮躁的烦乱的多余的一层层被剥离,心灵开始变得毫无杂质起来。

  一路走到水库,是微微喘息的强度。清风拂来,也带来了一丝山林与碧水的灵气。我再度来到这里,仰望着这片山林和庙宇,心情比起当日应该大有不同吧。那时候的我牵挂着一双被泥泞道路弄脏的鞋子,身心丝毫没有感受到愉悦,体验感和获得感只有糟糕两字可言,而今天的我却是沉醉与轻松的,对眼前的美景只有由衷的喜爱。世界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可是也不要错过身边那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若有闲暇,不妨到村中看看。


专题报道
专题丨2024浙江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网络中国节·春节
2024新春走基层
一步一履总关情
在”浙“里看见全民反诈
“援”味生活 深情回望
开展“扫黄打非” 共筑精神家园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图片新闻

坎门:“乡村艺校”热闹开课 坎门:“乡村艺校”热闹开课

大麦屿:专家现场支招 为健康加“骨”劲 大麦屿:专家现场支招 为健康加“骨”劲

芦浦:线上线下齐发力 严防毒品原植物种子落地 芦浦:线上线下齐发力 严防毒品原植物种...

清港:巧手做青团 巾帼倡清廉 清港:巧手做青团 巾帼倡清廉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主管  玉环市传媒中心承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2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3]31号;浙ICP备09058876号;浙公网安备33102102331084号
© 中国玉环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无限玉环

玉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