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玉环 视听 聚焦 评论 图片
警报声里,我们共同“聆听”历史
2025-09-18 08:26:00  来源:中国玉环新闻网  作者:玉平

  每年的9月18日,总自带一份沉甸甸的凝重,在岁月流转中不曾褪色。当日上午9时18分,城市的每一处角落——车水马龙的商业街、人潮涌动的十字路口、书声琅琅的校园,都会被一声划破长空的防空警报准时唤醒。

  白发老者闻声蓦然驻足,浑浊的目光望向远方,皱纹里藏着跨越岁月的沉重记忆;中年父亲牵着孩子的手轻轻放缓脚步,俯身轻声解释:“别怕,这警报是在提醒我们,要记得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年轻人们也停下匆匆步履,有人下意识点开手机查阅历史,试图触摸那段遥远的过往,有人则面露疑惑,对这声警报的意义似懂非懂。

  同一声警报,穿越90多年的时空,却在不同代际的人心中激起了不同的回响。我们是否真的在“共同”聆听?我们“听”到的又是什么?

  警报是“记忆的开关”,连接着血肉与历史对亲历者或其后代而言,警报声从不是抽象的信号。教科书上的“九一八事变”,在他们的认知中,是具体的苦难与抗争: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随后进攻北大营和沈阳城,东北三省在4个月内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周旋,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和草根,赵一曼女士在受尽酷刑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段血肉模糊的历史,通过祖辈的讲述、家族的伤痕,深深烙印在50后、60后、70后的记忆中。对他们而言,警报声是“记忆的开关”——它可能勾起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颠沛流离岁月的回忆,或是“不做亡国奴”的呐喊。当警报声响起时,他们的肃穆与沉重,源于对历史的具象化感知。这种感知,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是“勿忘国耻”的警钟长鸣。

  警报是“责任的号角”,平衡于历史与现实之间80后、90后这一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未亲历战争,但通过长辈的讲述、系统的历史教育,对“九一八”有深刻认知。当警报声响起,他们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反思:如何向下一代解释警报的意义?如何在和平年代赋予历史记忆新的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从“被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既是父母,也是教师、媒体人或社会工作者。他们听到警报时,更多思考的是“传承”:将历史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将“勿忘国耻”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行动。例如,有80后父亲在警报声中带孩子参观抗战纪念馆,有90后教师通过VR技术还原“九一八”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警报于他们,是时代的“接力棒”,其意义在于将历史的责任传递给下一代。

  警报是共情的纽带指明了未来的路标。对部分00后、10后而言,警报声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仪式性”的存在——他们未经历过历史伤痛,甚至对“九一八”的认知仅限于课本。然而,社交媒体的普及,正在改变这一现状。B站上,共青团中央发布的《九一八》播放量破百万;微博上,“九一八”相关话题阅读量达数十亿;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通过触摸文物、观看全息投影,感受历史的温度。他们更关注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一位东北老人的口述史,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封未寄出的家书,都能成为他们理解历史的切入点。警报于他们,是历史的“翻译器”,其意义在于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情感,最终形成尊重与共情,转化为守护和平的行动。

  真正的“听见”,不是物理上的听觉,而是心理上的共鸣与历史观上的认同。尽管不同代际对警报声的感受有差异,但其本质凝聚了全民族的共识——对和平的珍视、对历史的敬畏、对强国未来的向往。警报声鸣响于过去,更警示着未来:它提醒我们,勿忘军事侵略的伤痛,也警惕一切形式的霸权与欺凌;它呼吁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要奋发自强。

  当警报声渐息,城市将逐渐恢复喧嚣。老者继续前行,眼神坚定;父亲牵着孩子的手,低声讲解;年轻人收起手机,若有所思。一声警报,一次跨越代际的集体历史温习。我们不必强求完全一致的感受,但应在共同的聆听中,达成一份深刻的默契:让历史的回声,不仅停留在空中,更沉淀在我们心里,最终转化为守护和平、开创未来的共同行动。警报声会结束,但一个民族记忆的“心理警报”,应永不解除。


[责任编辑]:张滨
[原标题]:警报声里,我们共同“聆听”历史
[原地址]:

专题报道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
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网络中国节·端午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我们的节日·清明
2025全国两会
蓝话筒丨玉环普法
网络中国节·元宵
图片新闻

市集摆摊 市集摆摊

玉环的这群孩子,在全国舞台上太优秀了吧 玉环的这群孩子,在全国舞台上太优秀了吧

井里有什么? 井里有什么?

台阿展翅飞 天涯若比邻 台阿展翅飞 天涯若比邻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中共玉环市委宣传部主管  玉环市传媒中心承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2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3]31号;浙ICP备09058876号;浙公网安备33102102331084号
© 中国玉环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无限玉环

玉环发布